::: http://www.pathology.fun/::::::: :::::::广东医科大学 | 病理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返回首页| English version :::::::::::
在线会诊 专家访谈 园丁天地 病理论坛 科研天地 科室简介
::广东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主页::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例1胃癌、偏瘫、昏迷

病况

患者,女性,45岁。因右侧肢体麻木无力,伴上腹疼痛1月余入院。一月前,开始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无力,伴上腹剧痛,以后病情逐渐加重,半个月后卧床不起。4天前左上腹疼痛加剧,并呕吐大量咖啡样物伴柏油样便,同时右侧肢体瘫痪。2天前突然昏迷。病程中无头痛、头晕及抽搐。既往经常胃部不适、纳差,曾先后两次到某医院做胃镜检查:8年前第一次病理报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3年前第二次报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上皮中度异型增生。黏液组化肠化分型结果为:不完全结肠型肠化;幽门螺杆菌(HP)+。体检:T 36.2℃,P 128次/分,BP 13.3/9.3 kPa(100/70mmHg)。恶病质状态,面色苍白,浅表淋巴结不大。两肺正常。心界不大,心律齐,心率128次/分,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腹部膨隆,触之软,有移动性浊音,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不大,未触及包块,肠鸣音存在。神经系统检查:浅昏迷,瞳孔等圆,光反射存在,眼底正常,右侧鼻唇沟浅,右Babinski征(十)。实验室检查:血WBC 28X 109/L,N 87%,L 8%,M 2%,E3%,RBCl.9X1012/L;大便潜血(++);腹水Rivalta试验(+)可找到异型癌细胞;腰穿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均正常。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入院后经输血、吸氧后6小时病人清醒,意识清醒后8小时,突然又出现左侧偏瘫,左Babinski征(+)。以后病情加重,病人出现深昏迷,呼吸不规则,瞳孔不等大,左侧直径2mm,右5mm,经抢救无效,呼吸心跳相继停止而死亡。

问题:

1.根据所提供的病史,该患者的主要疾病是什么?

2.患者前两次的胃镜检查的病变与目前病变有何联系?

3.该患者死前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说明什么问题?机理是什么?

4.患者脑部病变可能有哪些原因引起?

5.预期尸检可出现哪些病理变化?用箭头说明各病变之间的关系。

思考提示

1.患者的主要疾病是胃癌。诊断依据:原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上皮中度异型增生,近来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腹水中找到癌细胞,并出现脑神经症状。考虑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上皮异型增生的基础上发生癌变,并转移至腹腔脏器,引起癌性腹水。

2.一般认为萎缩性胃炎和肠化是胃癌发病的显著危险因子。 Laurén(1965)将胃癌分为肠型和弥漫型两种。肠型胃癌多见于老年人,恶性程度较低,多为乳头状腺癌或管状腺癌;而弥漫型多见于年轻人,恶性程度较高,多为黏液癌或未分化癌。肠型胃癌一般发生在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的基础之上,常伴癌旁黏膜肠化;而弥漫型多呈浸润性生长,伴癌旁黏膜肠化者少见。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有学者提出胃癌发生的模式:HP感染→慢性活动性胃炎→腺体萎缩→胃酸分泌减少、肠化及异型增生→癌变;HP主要可能通过诱发胃黏膜炎症反应、促进上皮细胞增生与再生来促进胃癌的发生。(1)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关系: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是指胃固有黏膜上皮包括幽门、胃底和贲门腺,转变为肠上皮细胞的现象。胃黏膜肠化分为小肠型及太肠型两种,二型中又分别分为完全及不全肠化。二型肠化可从光镜的腺体形态及黏液组化反应加以鉴别。小肠型肠化形态特点是杯状细胞,具有纹状缘的吸收上皮细胞及潘氏细胞组成,含氮乙酰化唾液酸黏液。大肠型肠化形态特点是由杯状细胞和柱状吸收上皮细胞组成;含硫酸黏液和氧乙酰化唾液酸黏液。多数研究指出小肠型肠化主要见于良性胃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等,认为是在炎症基础上发生,具有炎症反应的性质;与胃癌发生无直接关系。而大肠型肠化,特别是不全大肠型肠化,常见于缺乏炎症的胃黏膜,在胃癌癌旁组织中明显增多,并观察到与癌组织有过渡移行现象。目前认为,此型肠化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可能是一种癌前病变。(2)异型增生(dysplasia)与胃癌的关系:异型增生是指胃黏膜腺管及上皮的增生和分化偏离正常规律,形态表现为细胞分化和结构的异常。细胞异常表现为细胞核的多形性、染色深,染色质增多,核膜增厚,核仁明显或增大,核浆比例增大,极性紊乱以至消失,核分裂增多,细胞质嗜碱性增强等;分化异常主要是黏液分泌的减少;而结构异常是指腺体的结构和形状不规则,腺体排列紧密,呈背靠背或共壁等现象。根据细胞形态和结构异常程度,一般把胃黏膜异型增生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异型增生容易与炎症和再生等反应性增生相混淆。重度异常型增生的细胞形态与癌相似,与癌很难鉴别,一般认为上皮的中、重度异型增生,属癌前病变。近来提出的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即包括上皮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本例第一次胃镜报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一般认为与胃癌关系不大;但慢性浅表性胃炎有可能转化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出现肠上皮化生和上皮异型增生等改变,其癌变可能性明显增大,因而,第二次胃镜报告结果应警惕,注意定期复查。

3.双侧瞳孔不等大,说明有脑疝形成。机理:当小脑幕上大脑组织病变如颞叶的血肿、脓肿、肿瘤等引起小脑幕上方颅内压增高时可引起小脑幕前部切迹疝(即海马钩回疝),并引起同侧动眼神经穿过小脑幕裂孔处受压,从而引起同侧瞳孔一过性缩小后散大, 导致两侧瞳孔不等大。

4.结合病史,可考虑胃癌脑转移,但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栓塞和脑梗死)也可引起类似的脑神经症状。患者原有右侧肢体麻木并发展为完全偏瘫,提示病变位于左侧大脑;患者当时意识清醒,而且无高血压病史,无头痛、头晕及抽搐等症状,脑脊液无明显变化,所以不太像脑出血。昏迷,入院后意识清醒,突然又发生左侧偏瘫,深昏迷,更加提示脑动脉栓塞。如果为脑栓塞,则栓子多数来源于左心。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后的附壁血栓等血栓脱落可引起脑栓塞,但本例无风湿性心脏病和冠心病病史,故这种可能性也较小。另外,一些癌肿由于癌细胞释放促凝因子,如组织因子、促凝因子A(procoagulant A)等,可引起机体血液凝固性增高,称Trausseau综合征或游走性血栓性脉管炎,常导致心瓣膜无菌性赘生物形成。赘生物脱落后也可引起脑栓塞,在临床上也不少见。因此,消耗性非细菌性心内膜炎赘生物脱落引起的栓塞的可能性也存在(本例尸检证实二尖瓣赘生物为非细菌性,提示脑部病变为消耗性非细菌性心内膜炎赘生物脱落引起)。

5.尸检摘要:腹腔内血性腹水2500mL,横隔腹侧、大网膜、肠系膜和双侧卵巢表面见多数粟米和蚕豆大小的灰白色结节。胃小弯见一溃疡,大小5cm×6cm,边缘不规则,呈火山口样,切面胃壁为灰白色肿瘤组织取代;镜下:胃壁各层为弥漫性异形细胞取代,异形细胞排列呈腺管状,横隔腹侧、大网膜、肠系膜表面灰白色结节亦见类似的异型细胞浸润性生长。心脏重160g,体积变小,颜色变深。左室壁厚0.8cm,右室壁厚0.3cm。镜下:心肌钿胞体积缩小、细胞核两端见多量棕褐色颗粒。二尖瓣闭锁缘见多个黄豆大小的灰白色赘生物,触之易脱落。镜下:赘生物由血小板和纤维素组成。脑重1250g,脑底血管无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右颈内动脉与大脑前、中动脉分叉处、右大脑中动脉中央沟支与中央沟前支分叉处、右大脑后动脉于颞支与枕支分叉处血管内各见一白色固体物充塞,易取出;可见左、右小脑幕前部切迹疝(海马钩回疝),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脑冠状切面见多个软化灶:左丘脑尾状核上方白质2.5cm×l.3cm、右额叶0.3cm× 0.6cm、顶叶0.7cm×1.0cm、枕叶0.4cm×0.8cm。镜下:脑血管栓子由血小板和纤维素组成;脑软化灶处脑组织消失,呈疏松、淡染筛网状结构。病理诊断:脑多发性脑栓塞伴脑梗死;胃腺癌伴横隔腹侧、大网膜、肠系膜双侧卵巢转移癌;恶病质;非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脏褐色萎缩;腹水。各病变之间的关系如箭头所示(略)。

 

 

 

策划:姚运红 唐加步 制作和版面设计:唐加步 郑海鹏 校审:姜汉国 胡新荣
广东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版权所有
E-mail:gdmcbl@gdm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