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云南行》
【http://www.pathology.fun/ | 病理学教研室】
1998年夏天我曾到云南昆明、大理、丽江和西双版纳一行,成拙作《云南行》一篇并在院刊发表。2000年夏天,湛江市人事局组织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到昆明疗养,我有幸再次领略云贵高原西南春城昆明的美丽景色。游毕,心中已成一文,补充上篇《云南行》 记载不全之处,遂起名“续《云南行》”。
绿色生命的舞台——世界园艺博览园
1998年首访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未能踏足。博览会闭幕以后,更名为博览园,继续向国内外游人开放。世博园位于昆明市东北郊4公里开外的金殿风景区,由中国馆、大温室、人与自然馆、科技馆、国际馆5个展馆、6个专题展园、34个国内展园和33个国际展园组成,占地约3270亩。园内森林密布,水面宽广,浓缩了多种独具特色的中外建筑,再现了美好自然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体现了世界各国园艺风格及发展水平。世博园已经成为春城昆明的一大旅游亮点。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所有参加疗养的专家一起游览世博园。大门外,93个参展国和国际组织的旗帜以清山绿水为背景迎风招展;正对世博园入口中轴线,是极具现代建筑特色的大温室主体,与世博园门、花园大道、世纪广场连成一线,姹紫嫣红的各式花卉激动着游人的心。我们径直奔向中国馆、国际馆、人和自然馆、大温室等几个重要的展区,作了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时间短促,除了花多眼乱的感觉,并未有任何突出的深刻印象,便悻悻然随大部队返回。心存不甘,我们决定再游世博园。
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四点钟,我们再次踏进世博园大门(四点起半价)。我对神秘的南美国度有一种本能的向往,在国际室外展区,我格外留意智利和秘鲁。智利园的东北角,专门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水塘,中央构筑一小岛,岛上矗立着复活节岛人像(Moai)。这些形态怪异的人像在尺寸上虽远不及真实的雄伟高大,但已经让我对这著名的考古之谜敬畏不已。秘鲁园内独特的太阳广场,反映当地土著人朝拜太阳神的宗教风俗;广场周围是半圈图腾石刻景墙和浮雕石柱,蛇是南美崇尚的图腾,以此为题材,园中设计了蛇皮状游路,南美情趣盈然。我站在广场中央,尽情沐浴着夕阳的余晖,四周一片宁静,仿佛依稀传来土著膜拜仪式的鼓点声。
天黑之前,我们赶往中国园区。园区中部两条南北贯通的绿化隔离带,象征长江、黄河,由西向东汇入华夏广场,象征容纳百川的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广阔胸怀。整个园区按中国行政版图设置展园,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呈扇行走向。园区按省市地区排布,运用各种造园技艺巧妙地将“山”、“水”、“树”、“石”、“花卉”、“绿地”、园林小品、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地域风情融为一体,形成情趣雅致流派各异的园林风格。湖北园区名“楚园”,主入口轴线上设鹿角立鹤青铜雕塑一座,表现了楚人的高度浪漫主义文化特色和神秘色彩。广东园布局以传统的岭南园林艺术为特色,临池布置主体建筑船厅,把广东传统园林建筑中的石雕、木刻的造型形式和简洁、抽象化的现代造型艺术相结合。北京园突出了宫廷建筑特点,朱墙豪门;鲁园之白壁牌坊、徽园之风檐建筑、内蒙古之大漠敖包,江浙之小桥流水,无不展现祖国大好河山和不同民族的园林建筑特色。
我们特意来到名为“格桑园” 的西藏园区。该园主建筑方案取自西藏珍贵的园林遗产——罗布林卡,集中体现了藏族造园、建筑、绘画、雕刻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具有藏汉合壁之美。一个粗犷黝黑的藏族小伙子和两位年青漂亮的藏族姑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姑娘向我们介绍了藏族传统美食酥油茶和糌(zan)粑,并为我们表演了打酥油茶。一个直径约15cm的圆筒,内有一个活塞,长柄露在圆筒上面;把热水、茶砖、盐巴、羊奶和一团象凝固的猪油一样的酥油加入筒内,上下抽动长柄,把内容物反复搅拌,最后制成乳糜状的酥油茶。姑娘弯着腰,双手捧碗,每人献上一碗。那酥油茶散发一阵阵混合着清茶和羊奶的芳香,虽不对南方人的口味,但我总算品尝了正宗的藏族酥油茶。
火乌西沉,玉兔东升。在园内食街品尝了过桥米线,我们一行信步踱入新疆“西域情”,庭院酷似新疆维吾尔族的民居,设浮雕立柱雕花拱卷,饰以维吾尔民居典型图案,一池清水里投射出绿色灯光,西域音乐隐约可闻,恍如来到人间仙境,只遗憾没有阿娜尔汗前来献舞。
夜空中,几条巨大的光柱在摇曳,人们涌向同一个方向:世博园中心的友谊广场。广场前面耸立着一双紧握着的巨手雕刻,作为广场背景的一面劈开的小山上篆刻着“EXPRO ‘99”字样,明亮的灯光把中央舞台照耀得明如白昼。8点整,灯光逐渐暗去,《梁祝》的音乐响起,舞台后面巨大的音乐喷泉随着优美的旋律,向着深蓝色的夜空喷发着,跳起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悲怆的舞蹈。接下来在喷泉拉成的水幕上放映了一出水幕电影,水神和火神的脸在水幕上飘忽不定,产生了若隐若现的奇异效果。水幕落下,身穿各民族盛装的小伙子和姑娘们表演了热情奔放的民族舞蹈,我们的心随着激越的鼓点和乐曲声跳动。啊,世博园之夜,多彩灿烂之夜!
咆哮的地下生命激流——九乡
几乎无人不知距昆明10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神奇的人间仙景路南石林,却只有不多的人知道石林的附近还有另外一个人间仙景九乡。
九乡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峰峦连绵、河流纵横,拥有全国罕见的发育于6亿年前的震旦纪大型溶洞群。1982年,九乡被避雨的云南省宜良县一名小小馆长发现。两年后,中国与比利时联合组成的滇东洞穴考察队作了这样的结论:“九乡的洞穴是我们在滇东考察期间所见到的最美的洞穴。在此以前,在欧洲甚至世界上都没有见到过如此的洞穴。”随队考察的国际洞穴联合会副秘书长张寿越先生颇有感触地评价九乡:“深暗峡谷、竖井、伏流及巨大的厅堂组成的洞穴系统与南斯拉夫第纳尔喀斯特高原的世界自然遗产‘斯科斯扬’极为相似,堪称为东方的‘斯科斯扬’。”现已探明九乡有开发价值的溶洞达上百个,如首期开发的叠虹桥景区,有白象洞、卧龙洞、神女宫等景观,洞内厅室宽敞宏丽,景观奇特,堪称世上独一无二的地下厅堂。九乡张口洞古人类居住遗址,代表了我国南方一种独特的旧石器文化,被称为"九乡一绝"。
旅游车载着湛江来的30多位专家,在笔直宽阔的高速公路上,向石林方向奔驰。经过宜良县城不久,车子突然拐进一条毫不起眼的窄小泥质公路。颠簸了约一个小时,通过一个村镇,到达一个小广场,车停下。下车抬头一看,一个精美的大门,上面装饰着青山绿水图案,一行大字映入眼帘:九乡国家森林公园。
进入景区,步入新安装的升降机,我们被带到一条宽仅十余米深约一百多米的峡谷底部。刹那间凉风扑面,耳膜被急流的咆哮声震动着。抬头看,高山被劈开一道狭小的缝,看不见“一线天”上面的悠悠白云;低头看,湍急的激流拍打着山崖,溅起一团团水雾。我们沿着架设在悬崖边上约一米多宽的水泥栈道缓步前行。突然,一道石壁当道,上面刻着三个大字:惊魂峡。真是名副其实啊!继续前进,日光逐渐被脚下昏暗的灯光所代替,水泥路面被水花溅湿,头顶是倒挂悬垂的灰黑色怪石,周围是冰凉潮湿的奇岩,脚下是汹涌咆哮的激流,我故意落在大队人马后面,驻立片刻,体会这大自然的雄伟杰作。
神女宫无非是钟乳石笋,不提也罢,然而雄狮大厅真叫我开了眼界。此洞长宽跨径达200米,面积大如两个足球场,地面平整如斯;急流在场边蜿蜒而过,半弓形的整块拱顶上被水冲刷的痕迹清晰可辨,好像月球的表面。向洞口方向一望,一块巨石占据洞口中央,宛如一头盘踞在此的雄狮,俯视着洞外凡世红尘,狮项上的卷毛形态逼真,这时我才猛醒此洞命名的道理。洞内陈列厅展示一种长约数厘米名叫盲鱼的小鱼。这种小鱼发现于1975年,是一种鲤科珍稀鱼类,只在九乡小沟洞中可觅,栖居在黑暗地下河中,以掉下来的蝙蝠粪便或河底淤泥为食;鳞片稀疏排列,无眼,鲜活时体呈半透明状,故又称透明鱼。
小心踏过汨汨水滴的横跨在激流上的铁板小桥,进入另一个溶洞——卧龙洞。企立在“观瀑台”上,可见水流随洞外亮光奔涌而至,在悬崖边上遇石阻隔分为两股,一股粗旷流急而另一股纤细温柔,奔泻而下又合二为一,故名雌雄双瀑。瀑高30余米,最大流量每秒三百余立方米,瀑下顽石被水流冲击成一深潭;伴随着轰鸣回响,水面上雾气激扬,终年不散。沿洞壁小道拾级而下,瀑布的吼叫逐渐远去,眼前突然出现一弯弯一涟涟一层层镜面般的“梯田”——神田,这里的谧静安详与雌雄双瀑的阳刚威猛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百千万年过去,那漾开去的小平台边缘渐渐沉积水中的碳酸钙,自筑成坝,逐渐形成一弯田,田中的水悄悄漫埂而出,又经过百千万年……逐渐又形成另一弯田。经过无数漫长的岁月,大自然终于将它不朽的杰作——大规模洞穴边石坝群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到过国内一些著名的溶洞暗河,如张家界的黄龙洞,本溪的水洞,它们也有钟乳石笋奇岩怪石,洞中的暗河蜿蜒平静,听到头顶的水珠滴入水中发出清脆的叮咚声,能给人一种平静神秘的享受,但它们决无九乡溶洞地下急流的激越奔放、雄伟壮观,它那惊心动魄的生命之歌将永远回响在我耳际。不游九乡,枉到云南。
华夏铜殿与青铜文化之冠——昆明金殿
昆明东北鸣凤山,距世博园约3公里,两地遥相呼应,现有索道可通。明万历三十年(1602),云南巡抚陈用宾仿武当山创建太和宫,铸铜建真武殿。清康熙十年(1671)吴三桂重建,殿的大梁上铸有“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1671年),大吕月(即阴历十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王吴三桂敬筑”等字样。现存铜殿,重250吨,高6.7米,宽深均为7.8米,占地180平方米。铜殿仿木结构,重檐歇山式,从梁柱、门窗、瓦顶、供桌、神像、帷幔到匾额、楹联等,全部用铜铸成;殿中供奉道教北极玄天真武大帝,高2米多,两旁的金童玉女,高如常人。铜殿在阳光照耀下,光芒四射,映照得翠谷幽林金光灿烂,故名金殿,乃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青铜铸殿。
导游小王问我们这真武大帝象谁?因我与那真武大帝并无瓜葛,说不上来。后来经她一提示,果真觉得真武大帝既为道教北极玄天神仙,应该是童颜鹤发道骨仙风,起码有一千多岁的年纪了,怎么会是落发留辫的清朝臣子模样?原来是那平西王吴三桂偷梁换柱做了手脚,把真武大帝的脑袋换成自家面皮,当了金殿主人了。想到三百多年前功名显赫的人物竟然是炮制假冒伪劣产品的鼻祖,我不禁哑然失笑。
位于秋园至钟楼的轴线上,郁郁葱葱的树林间有一条青铜历史文化景廊,陈列着 “滇王金印”、“牛首葫芦笙”、“牛贮贝器”、“牛虎铜案”、“铜牛头”、“铜枕”等六组仿出土文物雕塑铜铸。这条铜雕荟萃的艺术景廊,是云南古代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民族风情与工艺艺术的象征和缩影,闪烁着云南先民智慧的光辉,展示着古滇人民的才干。我们流连在这些造型奇特而又充满艺术激情的艺术品之间,仿佛进入二千多年前古滇国那充满无穷魅力和大放奇彩的艺术殿堂。
围着这六尊铜雕转了十圈,我拍下了很多照片,其中“牛虎铜案”最令我着迷。此案又称“牛虎祭俎”,原大长76厘米,高48厘米,重30公斤,出土于李家山滇王国贵族墓地24号墓,是战国时期古滇国贵族祭祀时用的供桌。一头憨厚的老牛站得四平八稳,背部略微平坦用来摆放拜祭天神祖先的供品;牛尾一端,一头凶悍直立的猛虎,虎口紧咬牛尾,前脚紧抓牛臀,恰与沉重的牛头形成构图和重心的平衡;四条牛腿间,钻出一头憨态可鞠表情安详的小牛,整个铸件造型完美、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统一、别出心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实在令人拍案叫绝,不愧为南滇文化之花,国家稀有之宝。难怪它多次漂洋过海在国外巡回展出,令美国、日本、法国、瑞士等十多个国家的参观者叹为观止;赴美展出时,保险金额竟高达1000万美金!
说起青铜铸器的发现,还有一段故事。1958年大跃进年代,昆明南90公里江川县李家山,农民挖渠时挖出一堆破铜烂铁,废品收购站拒收,原来那是无法估价的青铜器。1996年3月24日深夜,几个毛贼在李家山坡脚刨开50多公分土层,一座古墓及随葬的青铜器便裸露出来。这小小的案件竟然惊动了全国,原来窃贼所触及的是2500年前的古滇王国的墓葬,这里埋藏着大量无价之宝。早在1972年,国家文物部门对江川李家山进行了发掘,打开了27座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至两汉时代的古墓,4000余件国宝级的青铜器包括“牛虎铜案”和玉石器重见天日。从此李家山便出了名。1972年、1992年共对85座古墓的发掘和5000多件青铜器的研究证实:李家山是古滇国的腹地,铲开李家山的每一锹土,都能揭开一个古老的秘密。
古滇国人让当代人大开眼界。他们能根据不同需要,用6种以上的金属与铜融合,冶炼出硬度、色彩、光泽不同的青铜,并用单浇铸、空腹浇铸、夯筑浇铸、套浇铸法铸造出用途多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装饰器具。伟大的技术革命带来的不仅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还有文化艺术的繁荣。古滇国的每件青铜器是一件工具的同时,也是难得一见的艺术品。
在昆明疗养一周,光阴瞬间即逝,离开之前,我们一起到工艺品市场走了一躺。在琳琅满目的艺术品当中,一件铜铸的雕塑使我眼前一亮:牛虎铜案!这座铜铸的牛虎铜案复制品,长30cm,高18cm,开价300元。我无法舍去,反复砍价,砍到180元,成交!回家以后把它往书房中的书架一摆,顿时篷壁生辉。读书写作之余,我常把目光停留在它的身上,任凭思绪在由昆明古滇王国的历史、文化和工艺积淀而成的时空隧道里驰骋。现在,这座小小的牛虎铜案就在我的手边,指引着我写下以上的一段文字。
|
|
自动滚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