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主页::
::::: http://www.pathology.fun/:::::::::::::::::::::::::::::::::文章点击排行版 | 返回首页| English version ::::::::
          
新时期医学教育时代特征和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
【http://www.pathology.fun/ | 病理学教研室】


提要:在现代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二十一世纪的医学教育领域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此,本文对新时期医学教育时代特征、新时期医学教育主要特点及未来医学教育发展趋势三方面进行论述,主要针对新时期医学教育技术特点、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新型教学方法应用、医学教育模式转变、医学教学课程调整、课程体系科学建设、医学教育与医学科研辨证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医学教育;时代特征;特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 新时期医学教育时代特征
  在现代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二十一世纪的医学教育领域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1)随着科学技术的交叉化、综合化和科学经济一体化,使生命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彼此结合,使高等医学教育涉及的学科更多更广,内容更新更精,程度更深更细。日新月异的教育技术发展在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2)二十一世纪医学教育目标将从疾病为中心转向健康为中心,现代医学将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解决当今社会的身心健康及医疗保健问题;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必须坚持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医疗保健和重大疫情疾病防治需要增长相同步[1]。(3)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要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激烈竞争的现状,关键在于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把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医学人才提高到首要位置。由此带来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变革已在所难免。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医学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医药卫生需求的变化,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与时具进,以建立确实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需要的医学教育体系。
2 新时期医学教育主要特点
  为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国内外著名医学院校均致力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工作,构建新型医学教学体系和模式,主要表现为:(1)新时期医学教育技术广泛运用多媒体、网络化和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革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能,使之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潮流,焕发新的生命力。(2)新时期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医学人才。通过营造更为自由、和谐、兼容并蓄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建立科学的、引导创新的、注重长效的教育评价系统,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导向作用[2]。(3)新时期医学教学方法中强调加强对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入目标教学法、病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导型教学和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型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教师教学引导和调控作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思维能力,为医学生将来适应复杂多变的临床医疗状况、从事各个方面的相关医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4)新时期医学教育模式从诊治型模式教学转变为“预防、保健、康复、治疗四位一体新模式”,更加重视对医学生健康教育能力、预防干预能力和社会保健能力的培养;培养全科医生迫在眉捷,推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医学教育新理念势在必行[3]。(5)新时期医学教学课程设置改变传统医学教学课程设置面窄、局限性强和适应差的情况,适度扩展医学教学课程设置,适当增设涉及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的相关医学专业课程和专业;密切参照现代医学、医疗和医药就业领域导向,努力做到既进行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教育,又要介绍新知识、新动态,力求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不断加强对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6)新时期医学课程体系建设强调以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依托,以建设质量工程为指导思想,以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教学改革为突破点,以品牌课程、精品课程为导向,发挥精品课程建设的“龙头”作用,发挥品牌课程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全面带动医学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7)新时期医学教育科研注重系统性研究及综合性配套改革,着重于关注和解决困扰医学教育发展的诸多问题和突出矛盾(如:科研与教学资源有限、带教师资与实习平台不足、医疗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等),着力于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适应当代中国国情的医学教育科学发展观,实现医学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8)新时期医学科研方面更加重视对高层次医学人才协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英语使用能力培养。在科研活动中强调地区间、院校间和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创建开放型、规范型、资源优化型科研平台,积极探索前沿性、边缘性和尖端性医学科研领域,实施跨学科领域研究,力求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疾病(如非典型性肺炎、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研究有所突破。新时期医学教育必须与医学科研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医教相长、科研兴教”。
3未来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未来医学教育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在兼顾规模优势的同时,强化质量意识,努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教育机制。
  未来医学研究将遵循中医与西医并重,建立和完善发扬民族医学精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层次科研体系;将更加科学地认识医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上医治未病”。医学研究微观层面将进一步实现分子生物学和量子生物学向其他分支学科领域渗透,宏观层面将分子、细胞、个体 、群体、生态系统乃至生态圈作为有机整体全面深入研究。为此,未来医学教育必须密切关注未来医学研究发展的新动向和遵循其“指挥棒”作用,实现自身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未来医学教育体系将更加强化医学教育尊重人性、珍惜生命的社会职能,重视生命质量,谋求生命神圣与生命质量的统一;强调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科学三维知识结构的协调、统一,以适应生物—心理—社会三位一体医学模式的发展,体现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和医学诊疗的社会性、服务性和人性化[4]。
  未来医学教育模式将进一步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仿真化方向发展,更加强调教学空间的引导性、交互性和智能化。将出现适合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智能化辅助教学系统: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实行智能化引导型教学;能根据学习者当前的知识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实现个性化教学;能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估, 及时向学习者建议下一步最合适的学习路径,以满足学习者不同需要。各个医学学科、专业和医疗机构为切实解决医学教学和科研资源匮乏、实验实习平台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将依托三维全息投射投影系统、超级电脑和高通量信息化系统,借助数字化虚拟标本、人体和实验仪器设备模型,组建虚拟化仿真性的实验室、手术室和远程诊断系统;模拟机体活动过程中各种生命动态变化过程,真实、准确和全面地表现人体生命科学中生理和病理各个方面改变;使学习者和使用者可在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仿真环境里进行模拟实验、手术、会诊和探索性科研活动,获得与实际实验、实习相仿的效果,甚至取得更为显著的教学和科研效果[5]。
  未来医学教育指导思想的确立:建立正确的医学教育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美德,遵循大医精诚理念,提升医学人文精神内涵,树立高尚医学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文历阳.21世纪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2):1-2
[2]王丽芹,哈贵田.高等医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5(3):76-78
[3]许少英,黎东生.论新时期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医学教育的新理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1):836-838
[4]蔡小霞,肖德生,李君荣,等.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医学教育模式[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21(5):316-318
[5]苏学勇,汤彦君.虚拟技术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论坛,2008,5(33):89-90

自动滚屏
首页
公告板
学习园地
多媒体天地
学科方向
科研展台
园丁情怀
颂园丁
专家访谈
医学热点
在线会诊
粤西淋巴瘤诊断中心
研究生教育
教学论坛
专业病理
病理教案
双语教学
发表时间: 2012/9/19
来自: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2):3513-3514 作者:唐加步,胡新荣,姚运红


      浏览次数=422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窗口


本站欢迎广大同学投稿,请大家踊跃参与,投稿时注意写明所投栏目。
E-mail:gdmcbl@gdmc.edu.cn
病理学教研室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广东医科大学病理学系.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