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pathology.fun/::::::: :::::::广东医科大学 | 病理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返回首页| English version :::::::::::
在线会诊 专家访谈 园丁天地 病理论坛 科研天地 科室简介
::广东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主页::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例9 坏死后肝硬变并发肝癌

病况

患者女性,56岁。持续低烧1个月,伴右上腹疼痛10天住院。一个月来体温波动在37.5~38℃间,伴乏力、食欲减退、消
瘦。 7年前曾患黄疸型肝炎,以后未曾复查。体检:T 37.9℃,P 88次/分,R 22次/分,BP 14.7/9.3kPa。巩膜轻度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肝下界肋下6cm,剑突下5cm,质硬,表面凹凸不平,肝处叩击痛(+)。脾下界肋下2cm。腹水征?
(+)。实验室检查:RBC 2.16×1012/L,Hb 90.9g/L,WBC 4.9×109/L,N 82%,L 18%,血小板50×109/L,TTT 5单位,ZnTl8;单位,总蛋白58.8g/L,白蛋白39.8g/L,球蛋白19g/L.SGPT正常。血清总胆红素30.78μmol/L,AKP 22.4单位,γ-GT 235单位,HBsAg(—),AFP(—)。凝血酶原时间22.5秒。尿蛋白(±)。大便潜血(十)。A型超声波检查:肝肋下5.5cm,剑突下5cm,肝波迟钝,出波衰减。同位素肝扫描提示肝内占位性病变。住院经过:入院后巩膜黄染加深,肝进行性增大,腹水增多。入院后第31天夜间突然发生左上腹疼痛,烦躁不安,用手按摩左上腹,同时排柏油样大便。腹穿刺见新鲜血液。此时BP 8.0/0kPa(60/0mmHg),P198次/分,R24次/分,神志不清,死亡。临床诊断:肝硬变并发肝癌。

问题:

1.说明诊断肝硬变并发肝癌的临床依据。无肝掌,无蜘蛛痣,SGPT正常,AFP(—)如何解释?

2.脾肿大与肝癌有无关系?脾肿大的后果是什么?

3.肝癌的危险因素是什么?

4.突发急性上腹疼痛,腹穿见血液,血压下降等,意味着发生什么变化?

5.本例直接死因是什么?

6.预期尸检可以发现哪些病变?根据这些病变拟出病理诊断,并用箭头表示它们间的因果关系。

思考提示

1.患者女性,56岁,7年前曾患黄胆型肝炎。这次持续低烧一个月,伴乏力、食欲减退、消瘦。巩膜黄染,血清总胆红素30,78umol/L(正常1.77umol/L),γ-GT 235U,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腹水日渐增多。肝下界肋下6cm,剑突下5cm,表面凹凸不平,肝区叩击痛。同位素肝扫描提示肝内占位性病变。以上症状和临床检查均符合肝硬变基础上并发肝癌的诊断。无肝掌及蜘蛛痣,SGPT正常、HBsAg阴性、AFP阴性并不能否定上述诊断。肝硬变时仍可保持一定的肝功能。HBsAg一般在乙型肝炎潜伏期即可于血液中检出,但在典型急性乙型肝炎病例,其水平在疾病发生后即开始下降,接触停止后三月即完全检测不出。实验室检查对肝癌诊断有帮助,但并非诊断性的。虽然90%的肝细胞性肝癌AFP血清水平升高,但并非100%的肝细胞性肝癌AFP阳性。并且即使AFP阳性,对肝细胞性肝癌也缺乏特异性,在其他情况如肝硬变、慢性肝炎、妊娠及生殖细胞瘤也可阳性。

2.脾肿大原因很多,例如疟疾、黑热病、伤寒、败血病、白血病等都可引起一定程度的脾肿大,但根据病史,这些可能很容易排除。本例脾肿大显然与门静脉高压有关。如果肝癌肿块压迫门静脉,造成门静脉血流淤滞,压力增高,继之脾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脾因淤血即可肿大。本例脾肿大也可因肝硬变所致。肝硬变导致门脉高压的主要原因为:①肝细胞体积增大,Disse间隙胶原含量增多,使肝内血管间隙缩小,阻力增加。②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窦内皮细胞下方有基底膜形成以及内皮细胞去窗孔化,使肝窦结构类似毛细血管,增加血流阻力。③肝内血液分流:最主要是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和门静脉—肝静脉分流,增加肝内血管阻力和门静脉压力。④肝内流出道梗阻:再生结节的压迫、纤维化和炎症导致肝内流出道受阻。本例脾肿大后,脾功能亢进表现为贫血(RBC 2.61×1012/L,Hb 90.9g/L),血小板减少(50×109/L)和出血倾向等。

3.肝细胞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有:①肝炎病毒: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与肝细胞性肝癌的关系最为密切。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十肝硬变一肝细胞性肝癌。②肝硬变:在我国,肝细胞性肝癌伴有肝硬变者占60.7%~73.7%。肝硬变主要以大结节型(即坏死后性)肝硬变为主,门脉性肝硬变少数,胆汁性、淤血性和血吸虫病性肝硬变则极少发展为肝细胞性肝癌。反复的肝组织损伤和修复导致间变和癌变,也或肝硬变时肝细胞快速的转换率使肝细胞对致癌因子更为敏感,也更易受到损伤。在损伤修复之前发生DNA复制,从而产生永久改变的异常细胞。③黄曲霉毒素:黄曲霉素B1(AFTB1)是目前公认的动物肝癌最强的致癌剂。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人类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可能与AFTB1污染食物有关,但尚无直接证据。④酒精:酒精中毒→肝硬变→肝癌,但缺乏实验证据,机制未明。⑤其他因素:化学致癌物、遗传因素、寄生虫病等。

4.肝癌晚期常并发肝表面癌结节破裂,致突发急性上腹疼痛,腹腔内大出血,血压下降。

5.本例死因为肝细胞性肝癌,但直接死因为其致命性并发症。肝癌患者一般死于肝表面癌结节破裂、食道下端或胃底静脉破裂大出血,脑部并发症和继发感染。有时可通过肝功能衰竭、休克等机理致死。结合本例,在入院后31天夜间突然左上腹疼痛、烦躁不安,用手摩擦左上腹,腹穿见新鲜血液,血压降为7.98/0kPa(60/0mmHg),符合肝表面癌结节破裂、大出血。排柏油样大便,说明上消化道大出血,加速其死亡。

6.体表:皮肤苍白,呈贫血貌。眼巩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腹部膨隆,有腹水症。腹腔:含血性腹水约2000mL,有凝血块。肝脏在肋下3cm。除肝脏表面有纤维素渗出外,其余脏器间无粘连。肝脏:体积增大,重2500g,表面呈结节状,结节大者直径达0.8cm,在右叶和左叶均见多个癌结节,右叶肿块直径达10cm,使肝右叶超过腹中线伸向左侧,左叶萎缩。在右叶的肿块已穿破,可见出血坏死。切面:大的癌结节周围有多数小的卫星结节。出血、坏死明显。镜检:癌细胞呈多角形,核大,核仁明显。胞质丰富,略带嗜碱性染色。癌细胞排列呈索状或梁状,富含血窦。癌灶周围肝细胞受压萎缩。其余肝组织呈假小叶结构,假小叶内肝细胞呈不同程度变性和胆色素沉着。假小叶间的纤维间隔较宽阔且厚薄不均,其中炎症细胞浸润及小胆管增生均较显著,与门脉性肝硬变有别。食管及胃肠道: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破裂处有凝血块附着。在胃及肠腔内可见凝血块。拟病理诊断:坏死后肝硬变并发肝细胞性肝癌,肝癌破裂,腹腔出血,腹水,食管和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脾肿大,贫血,黄疽。

 

 

策划:姚运红 唐加步 制作和版面设计:唐加步 郑海鹏 校审:姜汉国 胡新荣
广东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版权所有
E-mail:gdmcbl@gdmc.edu.cn